近日,一家頭部互聯網公司公佈了2020年秋招數據報告。這家連續三年蟬聯投遞熱度榜首的公司,今年共收到來自全球6000多所高校的15萬以上應屆畢業生的求職簡歷。當下的年輕人對於互聯網行業的求職熱情可見一斑。
有媒體將這股互聯網求職熱比作“圍城”。有兩大關鍵詞與這座“圍城”相關,其中之一就是“難”。首先,城外進城難。想進城,門檻可不低。門檻一,學歷。有應屆畢業生在應聘一互聯網公司時發現,其競爭對手基本都是名校碩士,還不乏海歸。門檻二,經驗。一互聯網公司面試官透露,能在校招中走到面試環節的,基本都有兩到三段相關經歷。門檻三,筆試與面試。騰訊就曾因為筆試難度衝上過微博熱搜。其次,城中處境難。有城中人用“騎虎難下”形容自身的生存狀態,一方面大量工作幾乎完全佔據了生活,休閒時間少得可憐,另一方面年齡危機橫亙在前方。
如此之難,為什麼還有如此多年輕人爭先恐後地想當“城裏人”?這自然是因為另一大關鍵詞,也就是“香”。有些人覺得品牌香,不少互聯網公司的產品早已深入年輕人生活的方方面面,讓他們在擇業時有不自覺的親近感;有些人看中薪水香,一家頭部互聯網公司為應屆生開的年薪最高達近45萬元;有些人則瞄準前景香,希望互聯網公司的從業經歷為自己的履歷增色,讓未來的路更加寬廣。
仔細想想,其實一直都存在這麼一座求職“圍城”,只不過城中受人追捧的行業和公司隨着時代的變遷而有所變化——當然,“難”與“香”這兩大關鍵詞一直未變。那麼,怎樣才能走出這座“圍城”呢?答案或許並沒有那麼複雜。我們可以看到,有的年輕人走出互聯網公司,回到偏遠的家鄉,用學到的知識與經驗做電商、搞直播,帶着家鄉人一起脱貧致富;有的年輕人走出世界500強,走進遙遠的大山,希望通過支教為山區的孩子打開另一扇窗……只要想清楚了自己究竟想做什麼,想明白了自己應該為什麼而活,不給自己的人生設限,人生就可以擁有更多的可能性。
心中無城,何來“圍城”?
(廣州日報評論員胡俊)